患雷特氏症 半歲開始發育倒退 堅毅父伴女 邁十步奇蹟


【明報專訊】看着孩子逐漸長大,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但如果孩子發育突然倒退,父母又能如何面對呢?罕見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患者,身心大約在半歲時開始退化,連原本做到的手部動作、眼神接觸,統統都無法再做到。

sen_2016-11-29_a1

5歲半的茵茵是患者之一,爸爸Samuel曾經灰心無助,卻堅持跟女兒做復康訓練。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茵茵前年成功行到十步。Samuel喜出望外,更相信只要不放棄,患病的女兒一樣能快樂成長。

父母都想子女健健康康,茵茵出生時,爸爸Samuel也抱着這個簡單的希望,後來卻發現這願望不易實現,「她出世後頭半年毫無異樣,在母嬰健康院做檢查,紀錄也良好。但到了第7個月,她的行為發展有點停滯,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始學爬」。

常搓手 不望人 脊柱側彎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到了1歲,原本跟人有眼神接觸的茵茵,突然開始不望人,又出現情緒不穩、搓手的情况,手部力量日漸減弱,「她之前能用手拿起小顆的藍莓來吃,卻已退化至完全拿不到」。女兒發育倒退,焦急的父母帶她四出求醫,有醫生估計是自閉症,也有說可能腦癱,「有次去到醫院,護士問要看哪個專科,我都答不出,根本毫無方向」。由於不知是什麼病,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只有一步步變壞。

直至有相熟護士長建議去遺傳科求診,終於在21個月大時,茵茵確診患有雷特氏症。病人出生時與常人無異,但到半歲左右便發病,身心皆出現退化迹象,包括沒有眼神接觸、欠缺語言能力、脊柱側彎,而且肌肉力量變小,行走和吞嚥也成問題,還有頭圍偏細及常常搓手。

種種徵狀跟茵茵十分脗合,Samuel起初難以接受,「我睡不着,本來對女兒的人生有很多期盼,患了這個病後,她的未來不知會怎樣」。茵茵確診時,家中剛好正準備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太太卻有少許產前抑鬱的迹象,可說承受着雙重壓力,這反而令Samuel決定振作,「我不打起精神,家庭肯定會倒下,我要帶領家人走出困境」。

一方面,雷特氏症患者需要戒口,茵茵的分解和消化食物的功能欠佳,進食後易有過敏反應,如影響睡眠、情緒,甚至引發抽筋,因此要避免吃常見的致敏食物,如蛋、花生、粟米、黃豆等。另一方面,Samuel聽從醫生意見,每晚跟茵茵做45至60分鐘的復康訓練,主要鍛煉下半身力量,例如膝蓋和大腿呈90度的高跪、碌滾筒等,也要扶着她站立和走路。

戒口兼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訓練漸見成果,先是脊柱側彎問題有改善,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茵茵的脊柱已能完全伸直。更讓Samuel感到鼓舞的片段,發生在前年中秋節,「我扶着她,無意中放了手,沒料到她可以自己行到十步左右,這是我從來不敢想像的畫面」。大為感動的Samuel說,即使不能一下子見到很大的進步,但只要每天堅持陪茵茵鍛煉,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言語方面,茵茵現在都未能講出一個字,最多能發出無意思的音節。Samuel沒有苛求,只是間中跟茵茵訓練口肌,志在幫助她吞嚥食物。至於搓手這類小動作,他坦言不打算逼她戒掉,「你今個月叫她不搓手,可能真的會減少,但會有另一個重複動作代替,例如磨牙,所以也算了。既然對身體和日常生活沒有大礙,那就可以了」。

只求女兒開心 小進步已滿足

事實上,醫生曾向他表示,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孩子會慢慢退化至離世為止,但Samuel不同意,「她一邊退化,我一邊幫她做復康訓練,如果能令復康的程度高於退化的速度,計起上來就能達至小進步了」。而且雷特氏症患者到了5歲後,退化速度通常會減慢,他相信復康訓練的功效會更明顯,「我不至於對茵茵抱太高期望,總之她開開心心,沒有併發症就好。如果能做到不再退化,甚至間中有少少進步,便很滿足了」。

遺傳疾病 產檢難查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雷特氏症屬於遺傳科疾病,一萬人中會有一人患病,當中超過九成是女性。患者大部分都是因基因突變而致病,產前檢驗亦難以得知,故父母通常毫無心理準備。

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包括有美籍黎巴嫩學者、分子與人類及遺傳學教授胡達‧佐格比,以及英國遺傳學教授艾德里安‧伯德。二人於1999年發現,人體內一種叫MECP2的蛋白質失常時,就會令發育功能倒退,導致雷特氏症。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臨牀教授林青雲解釋,MECP2蛋白一旦功能失常,有可能影響腦部運作,導致自閉、智障、雷特氏症等多種疾病,「腦內的神經細胞一個駁一個,把信息傳遞。MECP2失常時,細胞不會死掉,但傳話時卻會出錯,形成混亂」。

未來或有治療藥面世

雷特氏症的徵狀通常在半歲時開始出現,包括不望人、不肯笑;也會出現重複而無意思的動作,如搓手或把手放在嘴邊來回移動,「由於是罕見疾病,要診斷也很困難,到了六七歲才確診也不出奇」。過了幼兒期,患者的自閉徵狀會減少,對外界事物展現出興趣,但可能出現脊柱側彎等較嚴重問題。

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不過林青雲表示,復康訓練對患者有幫助;更重要是外國已有針對雷特氏症的藥物研究,並進入臨牀測試階段,所以患者仍有康復的曙光。

病人支援組織

◆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由雷特氏症患者家長成立的自助組織,目前接觸了20個家庭,提供情緒及康復方面的支持。
電話﹕9129 2857
Facebook專頁﹕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及專家組成,舉行研討會、電影欣賞等活動,促進患者及家屬交流。
電話﹕2708 9363
網址﹕www.hkard.org

文﹕李樂嘉
圖﹕馮凱鍵、資料圖片




樂觀不畏難 四肢麻痹視障生獲嘉許


【明報專訊】先天四肢麻痹和患視障的叢淑敏獲嘉許為「好學生」,她憑努力應付學業,樂觀面對人生,即使因不獲准錄音答卷而未必可以考文憑試,達成從事輔導工作的夢想,她仍然沒有消沉。

不獲准錄音答卷考文憑試 未消沉

叢淑敏原籍山東,5歲時與母親來港,她出生時腦部缺氧,導致四肢麻痹,視力受損,不能認字。身體雖不能活動自如,但淑敏依然努力入讀特殊學校。她依靠聆聽電腦軟件來學習,並以口述錄音做功課,功課每有不明白,她都會問教師,樂觀性格讓她不怕困難,「一次不行就第二次,直至行為止」。淑敏得到同學信賴,獲推舉為班長,她除處理班務,也幫助語音表達能力弱的同學。

叢淑敏夢想做輔導工作,但先要通過考大學一關,但考評局不接受以錄音答卷,淑敏表示身體限制大,只能放棄,「我雖是樂觀的人,但努力過後也不行就要放棄」。淑敏沒有消沉,「初初一定不開心,當老師開解後就慢慢恢復了」。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校長李靜雯表示,學校有為淑敏提供生涯規劃課程,盼為她安排其他升學途徑,如藝術方面的專科學校。

考評局:可申代筆答卷

考評局回覆稱,現沒為特殊需要考生提供錄音答卷,但可經學校申請代筆答卷,特殊需要考生事務委員會正處理來屆文憑試的特別安排申請,將會評估每個個案,提供相應安排。

2016年11月20日




分拆中文部首 增認字速度 拆解讀寫障礙


自動自覺做功課——爸爸Andrew曾以為Zoe懶惰,不肯用功溫書,後來才理解女兒的困難,面對文字特別容易感疲倦;經過適當的支援,現在Zoe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對學習不再抗拒,爸爸也放心不少。

自動自覺做功課——爸爸Andrew曾以為Zoe懶惰,不肯用功溫書,後來才理解女兒的困難,面對文字特別容易感疲倦;經過適當的支援,現在Zoe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對學習不再抗拒,爸爸也放心不少。

【明報專訊】說起讀寫障礙,很容易聯想到「鏡面字」﹕把「b」寫成「d」、搞亂「6」和「9」,或者把中文字部件左右對調。其實鏡面字只是表徵之一,有些孩子不會倒轉寫字,但記憶和理解文字卻有困難,溫書、做功課時一樣頭痛。

不過,他們的智力與常人無異,只要配以適當的溫習方式,追上學習進度絕非難事。現在就由過來人和專家過幾招,教家長如何支援讀寫障礙兒童,令成績大躍進吧!

今年9歲的Zoe,寫字工工整整,也沒寫過左右調轉的鏡面字,爸爸Andrew從沒想到她有讀寫障礙,「她讀的幼稚園不注重抄寫,小一課程也較輕鬆,我一直沒為意她有異樣。到了小二,她不太擅長拼音和閱讀理解,我也只以為她吸收知識比較慢;到後來做數學文字題,完全無法理解題目,才安排她去做評估」。結果顯示Zoe是讀寫障礙兒童,文字理解能力較弱,閱讀速度也緩慢。

讀寫障礙未必等於倒轉寫字

過來人語——Andrew寄語有讀寫障礙問題兒童的家長,要盡量控制情緒,孩子真的無法把課文記入腦時,寧願暫時降低要求,也不要勉強。

過來人語——Andrew寄語有讀寫障礙問題兒童的家長,要盡量控制情緒,孩子真的無法把課文記入腦時,寧願暫時降低要求,也不要勉強。

評估結果令Andrew大感意外,想着手幫助Zoe讀書,卻又不得其法。當老師派發篇章,他便叫Zoe反覆閱讀,默書前又會叫她抄寫,或花多些時間看課文內的字詞,希望幫助她認字,但Zoe一看得久,就表現出疲累的樣子。「這時候便形成親子衝突了,我覺得自己想幫她,而她偏偏不肯受幫助。我還試過『劈炮』,跟她說﹕『我不管了,你自己搞定,明天和老師交代吧。』」

不得其法 爸爸教到「劈炮」

在難以理解文字的情况下,Zoe的詞彙量十分有限,變相最怕默書和作文。而在Andrew眼中,同樣棘手的是數學文字題,「文字題中有很多關鍵詞,例如題中有『還有』兩個字,代表她要用加數,我便要很努力教她『還有』背後是什麼意思。這就足以教一晚了,而且她一覺醒來就會忘記」。

悉心教導——雖然學習上稍有障礙,但無損Zoe和家人的感情,獲爸爸悉心教導之餘,又試過和媽媽一起參加堆沙比賽,生活充滿樂趣。

悉心教導——雖然學習上稍有障礙,但無損Zoe和家人的感情,獲爸爸悉心教導之餘,又試過和媽媽一起參加堆沙比賽,生活充滿樂趣。

苦無對策下,Zoe報讀了為讀寫障礙兒童而設的支援課程。在課程中,她學習將中文字分拆成部首、部件,認字和記字的速度加快了不少,成績也明顯有進步。以往每次中文默書,她只取得70分以下,現在卻能獲得98分或以上。

Andrew還說,隨着認識的字詞增加,寫作的難度也大為降低,「有一次她作文,叫我猜她寫了多少字,我估100字左右,怎料她寫了200多字。我當然喜出望外,更開心是看到她很自豪的樣子。自信心回來了,以後才不會再抗拒讀書、做功課」。

當小老師 加深對字詞印象

參加支援課程,別以為只有孩子要上堂,原來家長也要做功課。首先,Zoe會在堂上學習單字和默書,每次她默書後,爸爸也要在家中默一樣的生字,由Zoe擔當小老師,負責批改,加深她對這些字詞的印象。另外,Zoe對動物有興趣,導師便讓她看相關的圖書和文章,讀畢後向爸爸複述故事內容。「我不是聽完便算,相反,我也要用自己的表達方法,將故事概括地講給她聽。她聽完後要作出比較,她和我的複述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這樣做的用意,是想Zoe學習找出文章重點,進一步增強理解能力。

圈出關鍵字 應付數學文字題

隨着語文能力改善,Zoe在數學科的表現也愈來愈好,連數學老師都大讚她進步神速。過去無法應對的文字題,已一步步找到拆解方法,「我現時已甚少主動教她如何計算,每當遇到較長和複雜的文字題時,她會圈出要注意的關鍵字,很多時都能夠列式,真的無法解決時才會問我」。

學習語文 從口語入手

口語訓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認為,口語訓練是語言理解的基礎,對讀寫障礙兒童尤其重要。

口語訓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認為,口語訓練是語言理解的基礎,對讀寫障礙兒童尤其重要。

要讀好語文,不但講求識字,還要懂得配詞、作句、閱讀理解。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客席副教授鄭佩芸建議,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語文,應該從口語入手,「叫他們抄寫或做工作紙,他們做完都未必明白。如果孩子能在口頭上配詞、造句,對閱讀文章和寫作也有幫助」。她特別介紹了一連串口語活動,有助讀寫障礙兒童掌握語文技巧。

對唱歌謠

用一些孩子認得的文字,創作成淺易童謠,例如「一二、一三、一十三;大小、小大、大中小」,平日坐車、吃飯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人一句對唱。唱完這些簡單的詞句後,便逐步加上其他字詞,如變成「大水、大花、大水花」。雖然不會一下子認識很多新字,但能提升他們朗讀中文的興趣。

口頭配詞

懂得運用——博思會副主席藍芷芊醫生表示,口語訓練對讀寫障礙兒童十分重要,就算他們將勤補拙,背誦大量生字,但平日不懂運用的話,也難以改善理解或寫作能力。

懂得運用——博思會副主席藍芷芊醫生表示,口語訓練對讀寫障礙兒童十分重要,就算他們將勤補拙,背誦大量生字,但平日不懂運用的話,也難以改善理解或寫作能力。

遣詞造句是小學常見的功課,但讀寫障礙兒童的認字能力已經不高,要配成詞語就難上加難;不如由口語入手,跟孩子玩配詞遊戲。假設用「發」字配詞,孩子可能會答「發明」、「發生」等,萬一回答了「頭髮」,家長便知道他們混淆了同音字。在糾正的時候,不妨順勢教他們區分兩個字的意思。

「讀」故事學語法

很多小朋友都會學習講故事的技巧,但鄭佩芸強調,讀寫障礙的孩子要學的是「讀」故事,即是把書中句子逐字逐句朗讀出來,過程中學習語法規則。讀完之後,家長才叫他們用自己的言語,將故事複述出來。即使是英文故事,孩子未必認識全部字詞,但透過前文後理、圖畫等,仍能推測出文章大意。當孩子嘗試去理解、進而闡釋故事時,等同做了一次口頭的閱讀理解練習。

拆字遊戲

中文字分成字形、字音、字義三部分,想了解一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除了查字典外,還可以跟孩子玩拆字。以「抓」字為例,從部首中,孩子得知這個字與手部動作有關,又可從偏旁的「爪」字,推測發音。英文字雖然沒有分部首或偏旁,但也可以按音節拆字,例如將「playground」分成「play(玩樂)」和「ground(場地)」,就可聯想到「遊樂場」的意思。

寫作「火箭圖」

「火箭圖」睇文章結構——以前Zoe作文常常沒有寫結局,自從運用了「火箭圖」後,她開始掌握到文章結構,寫出來的故事也完整得多。

「火箭圖」睇文章結構——以前Zoe作文常常沒有寫結局,自從運用了「火箭圖」後,她開始掌握到文章結構,寫出來的故事也完整得多。

即使記到不少詞語,讀寫障礙的孩子也未必懂得運用,以表達完整意思,也因此作文對他們而言十分困難。鄭佩芸建議,做寫作功課前,可讓孩子看一篇題材相近的文章,作為範例,再根據文章內容填寫「火箭圖」,亦即寫作框架,分為背景、經過和結果三部分。填好火箭圖,孩子才開始創作自己的文章。他們要先用口講出整篇文章的結構,包括時地人、重要情節及結局。經口頭演繹後,孩子已試過用詞句來傳達文章意思,真正動筆時自然較易上手。

■Info

「牽手同行﹕學習有法」系列講座

即日起至明年5月的多個周六,非牟利機構博思會將舉行多個有關特殊學習障礙的講座,由教育界專業人士主講,協助家長支援孩子的學習需要

時間﹕上午10:00至中午12:00
地點﹕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收費﹕$50(4人或以上,每人$40;另設學校及機構報名優惠)
查詢﹕2870 1377
網址﹕www.pathways.org.hk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孩子打破沉默 改善耐性與定力 治療犬伴特殊童成長


【明報專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牠們不單帶來歡樂,還能幫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動物輔助治療近年引入香港,由動物輔助治療師設計活動,讓治療犬陪小朋友一同接受訓練。在動物陪伴下,平日寡言的孩子學會表達指令,也能完整講故事;坐不定、四圍走的孩子,則訓練了耐性和定力。不知不覺間,社交和行為問題均得到改善。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犬性善良——主人Miranda觀察到多多天性善良,希望牠能幫助別人,便安排牠成為治療犬,幫助小朋友成長。

一看見治療犬多多,5歲的睿睿立即露出笑容,準備好接受動物輔助治療。約45分鐘的治療包含了三個小活動﹕首先,睿睿要向多多發出指令,如坐下、趴低等;之後帶多多在室內踱步,每次起行前都要說「多多去街街」;最後一個環節中,他要說「多多吃東西」,再給多多餵食事先預備好的狗糧。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為狗狗演奏——睿睿喜歡音樂,在發聲圖書上專心「彈琴」,將樂曲送給多多。

由於睿睿喜歡音樂,動物輔助治療師(下稱治療師)還加插了音樂元素,例如治療前和結束後,睿睿都會唱歌,感謝多多來跟自己玩;又預備了一本發聲圖書,只要按下書上的琴鍵圖案,圖書就會播出音樂聲,每當睿睿開始「彈琴」,多多就會伏在地上,靜靜聆聽。

睿睿參加的,是由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HKAATA)主辦、香港傷健協會協辦的動物輔助治療,透過向治療犬發出指令、玩遊戲等活動,改善小朋友的情緒、言語、社交等問題。治療犬已經過考核,確保能配合指令及沒有攻擊性。治療師本身是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熟悉受助者特性,並按個別對象的情况,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互動中練說話及肌肉能力

以睿睿為例,他被評為患有自閉症及整體發展遲緩,治療期間便多讓他開聲講指令,訓練其說話能力;加上他拿東西常常不夠力,所以向多多餵食的時候,治療師要他親手打開裝有狗糧的膠盒,以鍛煉他的小肌肉。

睿睿接受了兩期各8節的動物輔助治療,媽媽Ruby坦言,起初只是抱觀望心態,「他到了三歲多才講有意義的單音字,常常自顧自地摸沙發,見到這情况,基本上什麼治療都給他嘗試。除動物輔助治療以外,他也有密集的言語、職業、物理治療,去年還接受過髗骶骨治療,但全都不敢抱太大期望」。 正因治療眾多,當睿睿去年成功唱出字母歌時,Ruby已分不清是哪個治療為兒子帶來改善。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逐漸適應——睿睿一開始有點害怕多多,熟稔後就很愛跟牠玩耍。Debbie表示,怕狗的小朋友可先離遠觀察,慢慢適應。但如果小朋友對治療犬表現出攻擊性,例如想打牠,就未必適合接受動物輔助治療。

主動分享治療經歷 療效顯著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赴台實習——HKAATA每年會推薦一至兩名成員到台灣,修讀課程及實習,考取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

不過,睿睿繼續接受第二期的動物輔助治療時,功效漸漸明顯起來,「我見到他很有意識去聽治療師指示,在家中又說很想念多多,還間中談起訓練的場面,這是從來沒見過的,他以前不會講自己喜歡什麼。雖然不算突飛猛進,但至少這治療能帶動他主動表達」。

睿睿的進步不單令Ruby驚喜,治療師兼HKAATA創辦人倪曉暉(Debbie)亦大感鼓舞。Debbie一向有養寵物,曾擔任外展社工的她發現,動物能為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有些年輕人本身粗口爛舌,但一去狗場做義工,就變得十分有愛心。我展示寵物的照片,他們又會話題不絕」。

小朋友犬隻個性互配合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放膽講故事——除了玩遊戲外,伴讀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平日少說話的小朋友,面對治療犬時會變得安心,放膽講出故事內容。

動物一向有參與社會服務,如去醫院、護老中心探訪有需要人士,但Debbie相信,動物不單能逗人開心,也能與人互動,讓對方從中成長。於是她三年前去台灣,修讀動物輔助治療師的認證課程,回港後創辦HKAATA,以動物輔助治療患自閉、過度活躍、智障等病症的兒童及青少年。

除了睿睿接受的一對一治療外,HKAATA也提供小組形式治療,大約6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合成一組,跟兩隻治療犬玩遊戲,「遊戲設計既要適合治療犬個性,也要符合小朋友需要。例如小朋友過度活躍,便會安排一隻性格較靜的治療犬,跟他們玩鬥定力大賽,大家頭上都放着公仔,不能讓公仔掉下。治療犬通常做得到,小朋友見狀也嘗試控制自己,不要亂動,變相提升了耐性和定力」。

放膽溝通 相處輕鬆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主人同受訓——治療犬和主人都需要接受訓練,學習聽從指令,讓治療能順暢進行。

Debbie認為,相比起其他治療,小朋友跟動物相處時較沒有壓力,效果自然理想,「他們不覺得正在受訓,反而像跟狗仔玩、做朋友。而且他們想治療犬聽指令、坐定定,變相鼓勵了他們也要聽指令和坐好。有小朋友更試過貼狗仔的相片在牀頭,每次望到就有信心,相信自己行為會有進步」。

做治療犬 須培訓一年再考核

小朋友從動物輔助治療中得益,對動物主人來說,能讓寵物發揮所長,同樣滿足不已。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早已展露善解人意的一面,主人Miranda看在眼內,深知牠能明白人的需要,「我帶牠去朋友家,家中有個一歲多的孩子剛學會行路,多多怕他行得不穩,一路在旁邊跟着他行,怕他跌倒,但我從沒教牠這樣做」。

之後Miranda便在網上搜索,希望找到一些途徑讓多多能幫助人,終於認識了動物輔助治療。但要成為治療犬絕不簡單,參加培訓計劃後,一年後須通過考核,才能擔任治療犬,而且每年都要續牌。雖然品種不拘,但要健康、對人友善、不會胡亂吠叫,亦要聽得懂基本指令。

狗主要慎言 免教壞細路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小組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有一對一形式,也有小組形式,小朋友不單跟治療犬互動,也學習與人相處。

狗隻通過考驗後,連狗主也要受訓,成為治療犬引導員,例如狗主需要學習在狗隻完成指令時,立即讚賞牠。另外,曾經有治療犬引導員稱自己的寵物為「肥豬」,沒想到小朋友聽到,竟也四處叫人「肥豬」。為免小朋友有樣學樣,狗主要建立意識,對言語有所警惕。

Miranda帶領多多,雙雙過關投入服務,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多多的優點,「我以前只知牠很乖,現在知道牠很有耐性,當睿睿餵牠吃東西時,其實牠很想吃,只要行前一步就能把狗糧吃了,但牠堅持聽到『多多吃東西』時才去吃,很有耐性,也有思考能力」。

■Info

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
協會於2013年正式成立,由註冊動物輔助治療師、社工、輔導心理學家、特殊教育老師等組成,提供動物輔助治療的小組及一對一個案服務,亦舉行治療犬培訓計劃,以及治療犬主人訓練工作坊。
查詢﹕hkaata.hk@gmail.com
網址﹕www.hkaata.com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資優學苑1/4學員「不自豪」 要求極高不快樂 情意教育助開懷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明報專訊】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稱,資優生較一般學生更易出現情緒問題,該機構今年訪問500名學員及校友,發現多達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自評「沒有任何感到最自豪的成就」。該機構指資優生對自我要求極高,即使取得非一般的獎學金,也認為「很平常、不夠勁」,較少欣賞自己,普遍來說並不快樂,學苑遂於去年起推行情意教育,增強學生抗逆力及改善心理質素,也讓學生家長更明白子女。

「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資優教育學苑3月委託中文大學訪問302名中學學員及199名校友,發現有5.8%受訪校友在中學文憑試考獲5科5**或以上成績,較全港平均數字0.1%為高,另亦分別有逾六成及逾八成學員及校友曾得校內或校外獎學金。該機構研究經理馮子豪稱,學員及校友都是「非常叻」的學生,但最後「竟有」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指他們沒自豪成就,「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另外,研究又顯示八成中學學員及六成校友指學苑課程有助提升相關學科的知識,不過,只有四成人認為課程有助改善社交及溝通能力,反映學苑要加強學生於後者的訓練。

處境訓練學解難

學苑一直留意到資優生的情緒及社交問題,但以往欠缺有系統的訓練課程,遂於在去年10月推出「1+1」親子小組活動,教導學生創意解難能力,學生可透過不同個案了解不同處境及某些人遇到的問題,最後與組員共同商議解決方法。去年曾參與「1+1」的學生徐子晴說,未參與課程前,自己不時會發脾氣或不開心,但參與課程後,懂得開解自己及告訴自己「其實件事也不是那麼壞」,令她受情緒困擾的次數減少。

院長:部分資優生社交能力稍遜

吳大琪說,部分數理能力強的資優生,在與人溝通或社交方面能力稍遜,例如曾有一名熱愛化學的學員,經常抱着沉甸甸的化學書,更將家中浴室變成實驗室,眼中只有化學,與人溝通時亦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說話易傷人,師長只好不斷提醒,但要走出「舒適區」,仍要靠學員走出第一步。

吳說,資優生活在自己世界不是問題,但會多提點他們「間中走番出來」與社會接觸。近年學童輕生情况惹關注,吳大琪指出,資優生容易受情緒困擾,亦曾有學員自殺或自殘,當中不乏學業非常頂級者。吳認為情意教育需由小做起,他又希望政府多投放資源在所有學生的情意教育,令他們更了解及懂得欣賞自己。

2016年10月26日




高能力自閉症 認知正常 做事較固執


羅婉萍表示,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主流小學讀書,他們的優點是循規蹈矩,不過有時每件事都太有規有矩,不會變通。

羅婉萍表示,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主流小學讀書,他們的優點是循規蹈矩,不過有時每件事都太有規有矩,不會變通。

【明報專訊】由於智力沒有問題,當高能力自閉症(前稱亞氏保加症)患者做出不合群、不妥當的行徑時,往往引致誤解,以為他們刻意搞破壞。以下就由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講解此症的相關疑問。

問﹕如何分辨孩子是否患有高能力自閉症?

答﹕最重要留意小朋友有沒有出現自閉症的特徵,即是社交溝通出現問題,例如到了兩三歲都不說話、少眼神接觸,與人交往的動機不大。另外自閉症患者較難掌握社交禮儀,包括合適的身體距離、開玩笑的幅度等。如果小朋友出現自閉症傾向,但認知能力沒問題,則很可能患有高能力自閉症。

問﹕他們屬於自閉症譜系,是否代表欠缺說話能力,或拒絕與人交談?

答﹕不是。有些高能力自閉症患者,言語表達能力不錯,發音、句子完整度並無問題,只是「想法解讀」能力不理想,解讀不了說話背後的意思。例如他遲到時,對方問「現在幾點?」, 他會直接回答當時的時間,而不明白對方諷刺他遲到。

問﹕要糾正他們的行為問題,有什麼技巧?

答﹕如果面對智障的自閉症小朋友,或許用權威的方法,已能令他們跟從指令。但對於高能力自閉症小朋友,他們有理解能力,只是有時較固執和不懂看場合,才會做了不妥當的事,這時可以多加解釋和安慰,讓他們明白何謂合適的行為。

少數人擁有特別才能

問﹕高能力自閉症患者是否都擁有特別才能,例如超強的記憶力、運算能力等?

答﹕我接觸過一名患有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看完天氣報告後,能將主播的對白全數背出來,猶如人肉錄音機。不過,這類患者始終佔極少數,大部分患者的智力都與常人無異,也未必有驚人的技能。

問﹕既然智力正常,學業是否不會受影響?

答﹕不一定。由於他們個性固執,考試表現也可能受影響。例如考試時遇到不懂答的題,一般學生會先做下一題,但他們可能堅持順序完成。另外,有小朋友試過在歷史科考試中,對試卷上的獅身人面像圖畫很有興趣,仔細研究而阻礙答題。




團隊合作 改善社交 足球打破自閉童心牆


鼓勵長自信——自閉症足球班的教練不時要提醒學員專心,也會多用讚賞的說話,助學員建立自信。

鼓勵長自信——自閉症足球班的教練不時要提醒學員專心,也會多用讚賞的說話,助學員建立自信。

【明報專訊】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接受言語丶行為等治療,但如果孩子本身是好動分子,那不妨帶他們走出四面牆,透過運動來改善社交能力!香港兒童足球學校舉辦的自閉症足球班,正是一個好例子。28名患有自閉症的小學員,在短短半年間,不但培養了對足球的興趣,更學會聽從指令及團隊合作,對與人溝通、結交朋友大有幫助。

低收入家庭學員 免費參加

教練一聲令下,原本四處跑動的小朋友,立即分成小組,在草地足球場上練傳球。他們看上去與一般小球員沒有分別,但其實他們全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圖)表示,三年前開辦足球學校,班上已有不少自閉症學員,半年前乾脆增設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課程,透過社福機構招募3至10歲、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員,在香港北區扶輪社資助下免費參加。

搶球贏肯定——對自閉症兒童來說,能在球場上取得實際成果,如成功入球丶搶球,是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搶球贏肯定——對自閉症兒童來說,能在球場上取得實際成果,如成功入球丶搶球,是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斬件式教導助消化

打破障礙——文仔以前很怕有身體接觸,在球場上卻避無可避,漸漸地變得不介意被觸碰,令爸媽感到欣慰。

打破障礙——文仔以前很怕有身體接觸,在球場上卻避無可避,漸漸地變得不介意被觸碰,令爸媽感到欣慰。

要教自閉症兒童踢球並不容易,Sherry憶述,部分學員第一堂由頭到尾都離開大隊,在一角發呆。不過她和教練沒有氣餒,反而商討改善方案,「首先要與家長合作,請家長早半小時帶孩子到球場,多跑動和玩遊戲,『放電』後上課就能較專心」。教授方式亦要調整,簡單如一個傳球動作,也要「斬件式」傳授,「先教腳如何觸碰球,再教發力、控制方向等,分拆成很細微的步驟去教,之後才叫他們練習」。

對戰普通班 學面對輸贏

改善專注力——睿然十分投入足球班,在班上也認識到新朋友,而在接受足球訓練後,媽媽覺得他做事專心了。

改善專注力——睿然十分投入足球班,在班上也認識到新朋友,而在接受足球訓練後,媽媽覺得他做事專心了。

這些心機沒有白費,Sherry不久後就發現足球對學員十分有益,「自閉症患者傾向活在自己世界,聽不進別人的說話,而足球是群體運動,想踢好就要學習遵從指示,也要跟隊友配合」。最重要是足球給予他們進步的動力,「平日參加行為、言語治療等,導師會叫小朋友做一些任務,完成了便讚賞,這固然很好,但在球場上,他們得到的不止讚賞,還有實質成果,例如入球。這是很大的鼓勵,令他們很想聽教練說話和練習,追求更好表現」。

踢足球的另一個好處是在戶外進行,「小朋友踏上青草地,見到陽光,心情自然好起來,對情緒控制也有幫助」。她亦想增加自閉症學員與人的接觸,所以YSA暑假舉行的足球比賽中,她安排了自閉症班與普通班對壘,「起初都擔心自閉症孩子較難接受失敗,所以教練每堂都會安排學員分兩隊,對戰5至10分鐘,透過小型比賽教他們面對輸贏的態度」。

認真觀賽——教練每堂均安排學員分隊對戰,場上球員固然落力,場邊學員觀賽時亦十分投入。

認真觀賽——教練每堂均安排學員分隊對戰,場上球員固然落力,場邊學員觀賽時亦十分投入。

教練耐心教導 漸投入團隊

團隊合作——學員會分成二至四人一組,練習傳球,從中學習與隊友配合,建立團隊合作精神。

團隊合作——學員會分成二至四人一組,練習傳球,從中學習與隊友配合,建立團隊合作精神。

8歲的睿然是學員之一,除了自閉症,他亦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媽媽黃太每逢暑假都帶他去社區中心上興趣班,讓他學習與人相處,但睿然表現得很抗拒,而大部分興趣班導師亦無法照顧他的需要。他曾參加過其他機構的足球班,卻難以跟上大伙的進度,常常被責罵。有一次,睿然把球踢到偏離了目標,教練立即開聲責備,「教練罵他『你有沒有聽我講,我說要眼望前方來踢!』,但是要睿然緊記指示和一直只望前,的確有困難」。

就算黃太表明他有特殊需要,教練都無動於中,「畢竟不會因他一人而減慢進度,對着他,教練有兩種做法,一是每次他做錯都罵他,二是不理會他,任由他在旁邊自己玩」,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睿然都學不到東西,也無法增強社交技巧。

共融參與——今年YSA舉行了沙灘足球活動,自閉症班和普通班學員一同參與,開心玩樂之餘,亦讓他們互相認識。

共融參與——今年YSA舉行了沙灘足球活動,自閉症班和普通班學員一同參與,開心玩樂之餘,亦讓他們互相認識。

直到今年他參加了自閉症足球班,終於遇到貼身輔助他的教練。由於所有學員都有特殊需要,教練教導時分外有耐性,「教練知道他們專注力弱,不斷提醒他們『專心一點』,但不是用責罵的語氣,又常常做示範,讓他們更易理解」,看似細微的舉動,對睿然來說十分重要。

另外,在學習傳球、搶球及對壘的過程中,睿然漸漸習慣與人互動,社交方面有很大進步,會主動跟別人聊天,「加上教練會讚他做得好,令他有信心,敢於發揮自己,現在他在群體裏較易投入」。

睿然其中一名小隊友,是今年6歲的文仔,他從小沒有表情,也不會跟人有眼神接觸。由於家庭經濟關係,除了言語治療和社交小組外,就再沒參與過課外活動,足球班是文仔的第一個興趣班。

挑戰新場地——沙灘踢足球與草地略有分別,經教練指導,學員掌握到箇中技巧,之後上演沙灘足球賽,自閉症班學員也有參戰。

挑戰新場地——沙灘踢足球與草地略有分別,經教練指導,學員掌握到箇中技巧,之後上演沙灘足球賽,自閉症班學員也有參戰。

不再抗拒身體接觸

媽媽陳太說,足球班對兒子的幫助很大,最明顯是變得不固執,「以前完全不聽人講,他覺得對的事就要做,他這天想坐巴士,你帶他坐地鐵,他會發脾氣」,踢足球卻讓他學會聽指示,「教練叫他不可推人,他一定會聽,因為不聽的話便犯規了」。而且踢足球能發泄精力,文仔的脾氣也沒以前那麼大。

自閉症患者另一特點,是害怕與人有身體接觸,以前爸爸放工回家,想摸文仔的頭,他會立即彈開,大叫「不要碰我!」,令爸爸十分無奈。但踢足球的過程中,特別是搶球時,無可避免要與人有身體接觸,「因為搶到別人的球,給他很大成功感,所以他不會逃避,久而久之,在家中也不怕被摸頭、牽手」。

陳太笑言,文仔上了足球班後,聽得他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係得嘅!」,如果入球或搶到對手的球,他回家便會跟爸媽分享,「他每場比賽都有具體目標,做到後便自信大增,有了信心後,他比以往更敢於表達自己,也開始去結交朋友」。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

2013年成立,教練與學員比例為1:7。在常規課程以外,亦會協助自閉症兒童,包括到專門收錄自閉症學童的愛培學校,舉行足球訓練班。

查詢﹕2542 2522
網址﹕www.ysahk.com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唇讀芷君大學成績近滿分 新亞校董盼助升牛津哈佛


【明報專訊】多年來雖然看不見,觸不到,但小小嘴唇卻吻過無數文學經典,助「唇讀女生」曾芷君走過大學時光。尚餘一年就要告別大學校園,GPA(平均積點,滿分為4)高逾3.9的芷君不捨之餘亦正思考前路,自覺知識層面不夠廣闊,打算到海外升讀文化、社會學系。她昨亦不忘到閩僑中學鼓勵視障學生。

曾芷君因先天視覺神經萎縮而失明,再因觸覺神經有問題,不能用指頭感受凸字閱讀,要改用「唇讀」。她3年前憑着無比毅力考入中文大學翻譯系,轉眼離畢業尚餘一年,「希望到外地升學,接觸不同文化,讓自己將來有更多選擇」。她又說,希望學成後可以付出更多時間貢獻社會。

新亞院長:其他同學應慚愧

昨是閩僑中學開學首天,曾芷君(左)一大清早就到校園陪視障中三插班生恩華(右)開學,陪他出席早會、課堂。二人雖然首次見面,但毫不「見外」,恩華不時向芷君請教讀書及交友心得,芷君亦傾囊相授,希望助他盡快融入主流學校。(郭慶輝攝)

昨是閩僑中學開學首天,曾芷君(左)一大清早就到校園陪視障中三插班生恩華(右)開學,陪他出席早會、課堂。二人雖然首次見面,但毫不「見外」,恩華不時向芷君請教讀書及交友心得,芷君亦傾囊相授,希望助他盡快融入主流學校。(郭慶輝攝)

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表示,芷君比一般同學投入多倍努力,學分超過3.9,近乎滿分,3年來奪得校內多個獎學金,「付出有目共睹,其他同學應該要感到慚愧」。他透露,得知芷君有意升學後,多名校董都想辦法,「希望她可以入讀牛津、哈佛等最好的學府,甚至完成博士學位」,現階段要先了解其升學志向,隨後與相關學府協調日常照顧等問題,但是否由母親同赴海外陪讀,仍言之尚早。

適逢開學,芷君在閩僑中學教師文佩欣邀請下,昨到該校探望新入學的視障學生楊恩華,跟他分享當年由心光盲人學校轉到英華女學校讀中一的經歷。

芷君笑言,當年踏進校園時,不知該往何處報到,「在大堂猶豫了一會,見同學(黑影)都往課室走,就跟住去課室」,但眼睛只能見到人影而不見輪廓,故未能確定老師是否在班房內,就一直站在門外不敢內進。未幾,她聽到有幾名同學以愉快的心情喚她進內,又有人陪她找尋位置,「當時覺得同學都非常熱情,而且待我如常人」;令她最感動的,是鄰座同學每天早上都會比她早回校,在她返回座位時,就立即伸手拖她,示意坐下,「我見到伸手的影子,即使手未拉到我,都已經覺得好溫暖」。

同學熱情相待感溫暖

芷君也在老師的鼓勵下成長,她當年因怕點字機的聲響影響同學,所以最初使用盲人字牌,但觸覺欠佳,手指欠靈活,摸字牌十分吃力,老師在開學數天後,好奇她為何不用點字機,她坦言「怕嘈到同學」,老師隨即鼓勵她:「大家都會習慣。」自此她用點字機,但會在老師不說話時使用,盡量減低聲響。

陪視障學弟開學 鼓勵享受學習

「多嘗試,不要怕錯;嘗試過,哪怕最後達不成目標,過程已是學習」,芷君以過來人的身分到閩僑中學,鼓勵視障插班生楊恩華,寄語他前路雖崎嶇,仍要享受學習機會。

接觸二胡重拾動力

今年19歲的恩華在內地出生,出生時在氧氣箱吸入過多氧氣,自小只有一半視力,小五時更患上白內障,只剩一成視力。他當時在內地主流學校讀書,視力惡化後一度自暴自棄,至中二轉往特殊學校,開始接觸二胡。當時教師放大樂譜助他學習,他發現「原來音樂可以與人溝通」,而且演奏二胡為他帶來自信,他始重拾生活的動力。

相熟教師牽線

兩年前,他來港與家人團聚,入讀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讀畢中三後,今學期入讀閩僑中學重讀中三,他說:「我過去做離開(主流學校)的人,今次是進來的人。」笑言除了追上英語的進度外,希望長大後可成為二胡演奏家,或當教師作育英才。

今次二人相遇緣於芷君曾在閩僑中學校監兼中大新亞書院校董林泗維的邀請下,到閩僑畢業禮向學生分享經歷,並帶該校學生參觀中大校園,閩僑教師文佩欣與芷君相識,希望她在新學年首日陪伴恩華上學,藉此鼓勵他勇敢面對新生活。

明報記者 葉真真
2016年9月2日




度身訂做課程 改善社交學習行為 自閉童愉快融入主流校


【明報專訊】不看老師「眉頭眼額」,又不一定聽從指令,自閉症學童在學校裏,學習上往往出現問題,也難以結交朋友。其實患有自閉症並不表示智力低人一等,只要有適當指導,提升社交技巧和專注力,他們就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發揮才能。香港設有專門服務自閉症兒童的私立小學,也有機構提供升小適應課程,助自閉症孩子融入主流學校,擁有愉快融洽的校園生活。

走進愛培學校的課室,同學們跟記者揮揮手丶打招呼後,便繼續專心上課。看他們專注的樣子,很難想像他們全都患有自閉症。入讀這間全港唯一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私立小學,他們不單學習知識,更重要是改善行為,最終目標是轉到主流學校讀書。

兒子就讀愛培學校期間,Ada(左)與校長文麗萍(右)保持緊密溝通,確保能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李樂嘉攝)

兒子就讀愛培學校期間,Ada(左)與校長文麗萍(右)保持緊密溝通,確保能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李樂嘉攝)

試堂了解個性 對症下藥

教師會按學生程度設計功課,教加減法時,能力較高的學生要答文字題,其他學生則計直式。(李樂嘉攝)

教師會按學生程度設計功課,教加減法時,能力較高的學生要答文字題,其他學生則計直式。(李樂嘉攝)

今年7歲的Ethan(化名)正是融入主流學校的過來人。約4年前,幼稚園教師說Ethan的行為出現問題,上課無法專心,又常常離開座位,經心理學家評估後,發現他有自閉傾向,發展也遲緩了半年,媽媽Ada十分徬徨,「他本身可以原校直升小一,但校方覺得不適合,建議我去愛培學校。起初都很掙扎,是不是真的要兒子入讀一間非主流學校呢?日後能否跟主流接軌呢?不過跟家人商量後,決定一試」。

每個入讀愛培學校的新生,都要先參與一至兩小時的試堂,讓教師了解其主要問題、情緒反應等。該校文麗萍校長形容,試堂與面試不同,「不是表現差就出局,而是了解學生個性,教學時對症下藥」。

要「對症下藥」,小至一件文具都要仔細挑選,「有學生討厭開口求助,教師便會給他一把很大的剪刀,請他剪東西,他無法操控時,自然會找教師幫忙」。有學生則以違規來吸引注意力,如敲打課室裏的物件、把東西亂放等,教師不可經常責罵,反而要刻意不理會,望他一眼便移開視線,讓他明白壞行為無法吸引目光,不如以好行為換取讚賞。

至於Ethan,試堂時老師發現他無視社交禮儀,喜歡對着空氣說話。所以教師平日會叫他幫忙傳達指令,尤其是一些長指令,既促進與人溝通,又讓他不能輕易抽離。

師生比例1﹕2 提升學生專注力

學生上課表現好會得到「星星紙」,儲夠指定數量,就能換禮物或遊戲時間,但文校長表明並非每堂都派發,因為主流學校也不會時時有獎。(李樂嘉攝)

學生上課表現好會得到「星星紙」,儲夠指定數量,就能換禮物或遊戲時間,但文校長表明並非每堂都派發,因為主流學校也不會時時有獎。(李樂嘉攝)

愛培學校的教學模式,每班只有8至10人,師生比例高達1﹕2,即是每堂課至少有4名教師在場。他們各自擔當着重要角色,有5至8年教學經驗的主教師負責授課,也要設計獎勵計劃,學生投入課堂就可得分,下課後換取獎品。

當個別學生無法專心,主教師會將他們抽調出來,組成小組,由班上另一教師出任小組導師,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形式講課。另外有一名觀察教師,視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填寫行為量度表,例如有沒有聽從指示、能否回答問題等。下課後,教師會按這份表及課堂錄影帶,調校翌日的教學程度和方式。

為了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學校裏所有功課和課程都是度身訂做。以高年級英文科為例,其中一課以消化系統為主題,工作紙張張不同,有學生要以連線配對器官的英文名和圖片,有的要以句子介紹消化系統的功用,有的要上網找資料。雖然教師工作量大,卻能避免學生因追不上進度而分心。

家校配合 用同一教學標準

課堂以外,家長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教師和家長會定期會面,並更新教學計劃,雙方共同執行,Ada舉例說﹕「在校午膳時,Ethan食得快就有多些遊戲時間,在家中也要用同一標準,他才能建立專注吃飯的習慣。教師訓練他聽指令,我也會設相同規矩,如果叫了他的名字五次,他都不回應,我就不讓他吃最愛的食物。」

在愛培學校讀了一年半後,Ethan有明顯進步,「以前跟他說話,十問九不應,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現在他會即時回應。去年他到主流學校升讀小二,老師說他操行好到不得了,學業大致跟得上,不用重讀小一」。

愛培學校知多啲﹕最快半年回歸「主流」

愛培學校由愛培自閉症基金於2007年創立,是全港首間及唯一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小學,至今有33名學生銜接到主流學校就讀,佔71名離校生中逾45%。這些學生大多只需半年至一年半時間,就能轉到主流學校,部分能回到原校升讀,亦有部分轉讀國際學校。

由於未得到特殊學校資助,愛培學校每年學費需26.4萬元,校內以小班教學,採用美國丶台灣等地普遍認可的「ABA應用行為分析教學法」,全校教師都接受過相關培訓,他們會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問題、做行為紀錄,為學生個別制訂學習目標、功課程度及教導方法。

學校按年齡而非學術程度分班,有5至6歲、7至8歲、9至11歲、12至13歲、14至15歲的班別。設14科,部分學生全修讀,部分不用(視乎需要和離校時間等因素),除了中英數等科目,也有社交課、自理課等,又會到校外進行體驗活動,例如去飲茶、燒烤等。另設有15至18歲班別,以就業訓練為主,學生有機會在校內經營小型果汁店、時裝店,吸收入貨、推銷等實戰經驗,確保離校後能順利投身社會工作。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丶受訪者提供




走出歧視陰影 讀唇生挑戰自我口試獲5*


【明報專訊】兩名有嚴重聽力障礙的文憑試考生,不需用手語、靠僅餘的聽力和讀唇與人溝通,對答如流,在文憑試中分別奪取佳績。來自匯基書院(東九龍)的陳永昌在幼稚園及小學時曾遭教師及同學歧視,幸自高小起獲同學接納,他逐漸建立自信、成績名列前茅,期望未來的工作能「以笑容帶來笑容,以生命影響生命」。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主動說再見 幼園主任不理睬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陳永昌天生患嚴重聽障,他引述媽媽稱,幼稚園主任很討厭他,例如他主動向主任說再見會不獲理睬、媽媽在家長晚會上亦被忽略,後來幼稚園辭退該主任,情况改善。

上台發言改變「怕醜仔」形象

永昌自3歲起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約5年訓練,讀初小時,他獲安排坐在課室第一排,以便聆聽教師講課,同學卻誤以為他享有特權,亦有同學覺得他戴助聽器奇怪,在分組討論時不願與他同組,「我要周圍找位置,看看可不可以『楔』(進去)。」直至小四,同學漸漸接納他,永昌感到幸運,開始擴闊社交圈子,「同學從此知道我不是如此奇怪的一個人」。

永昌中學時有上台發言的機會,逐步改變以往「怕醜仔」的形象。永昌原可豁免考中英文口試,但他充滿信心挑戰難度,更獲得中文口語5*的佳績,文憑試5科共考獲25分。

要求戴儀器曾遭教師嘲

就讀佛教善德英文中學的周子晴,雙耳均屬於極度嚴重聽障,若脫下助聽器,恐連炮仗聲都聽不見。

周子晴自兩歲起在宣美中心接受聽說訓練,昨奪得最佳5科20分的成績。

小學時期,子晴曾被同學取笑口齒不清,一次她代表組員作口頭匯報,卻遭同學質疑「她會拖衰我們」。又有一次,她要求代課教師戴上無線調頻系統(FM機),讓她可以從接收器直接聽到教師的聲音,但遭教師嘲諷「這不是聾啞學校」。起初子晴以為老師說「龍蝦學校」,直至回家向媽媽提起,媽媽才猜到老師的說話帶嘲諷意味,遂向學校投訴,最終教師向子晴道歉。子晴坦言當時心情低落,她自覺能力並非不如人,「我有植入人工耳蝸,其實聽力和正常人差不多。」

子晴和永昌慶幸成長路上獲家人扶持、同喜同憂,他們也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花更多時間溫習,如遇不懂的內容會積極向師生求教。永昌希望修讀教育文憑或浸大傳理課程,以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使命;子晴自言小五時從新聞得知六四事件,受到政治啓蒙,故打算報讀社會科學或新聞系,期望將來從政或成為公務員。

脊柱裂皇仁生奪6優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克服身體障礙應試的,還有因患眼癌須摘除眼球的聖保羅書院學生楊展匡,當年為免令母親擔心,承諾比別人更用心,升中前已看完不少名著的點字書;他靠打點字機應考文憑試,昨奪得4科5*佳績。而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的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昨奪得6優。

肌萎症考生達副學士要求

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學生梁培健,要將筆固定在手腕處,用手腕寫字。他考獲6科13分,雖成績未如預期,但達到城市大學副學士的有條件取錄要求,仍感到高興。




唱課文學英文 SEN學童興趣增 英文化協會培訓 教師填詞


【明報專訊】8間小學自去年10月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的「童心同唱」計劃,通過唱歌助學生學習,教師會將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填上課文,例如不同季節、天氣及節日等內容。參與計劃的教師指出,曾有英文基礎差的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甚至聽不懂「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等指令,上課一直望窗外或趴在枱面,但拍手唱歌可提起其興趣,現時上課會望着老師,更主動舉手在全班面前示範拍手等。

「童心同唱」自2013年起展開,現時全球共17個國家或地區參與,計劃希望通過唱英文歌,幫助有困難的學童更融入課堂,同時讓學生學習詞語配搭、句子結構等。去年10月起,有來自8間小學的15名教師參與計劃,接受了4日培訓,由童心同唱藝術總監Richard Frostick教導如何用歌唱輔助教學。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拉近特教融合生主流生距離

歌曲旋律不少為耳熟能詳的兒歌,英國文化協會會提供一些歌曲資料,歌詞則由教師們自行創作,例如以《小小姑娘》旋律配上「summer’s hot, summer’s sunny(夏天很熱,夏天很晴朗)」歌詞,讓學生認識季節與天氣。教師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唱,再配以簡單動作,唱完後會就歌詞內容向學生提問,令特教融合生更投入課堂,拉近與班上主流學生的距離。

上課拍手跟得上 自信增強

參加計劃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教師陳懿嘉表示,她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幾乎聽不懂英文,「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這類指令也不明白,故過往上課時一直望向窗外,或趴在枱面。後來她在上課時加入拍手及唱歌,見到該學生突然打起精神,開始跟着她的節奏一起拍手,相信是該學生覺得能力所及,自信增強。陳又指雖然該學生英文考試仍是不及格,但感覺到其對課堂有更大興趣,「至少上堂時望老師而非望窗外」。故雖然要作歌令工作量增加,但她認為值得,因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事半功倍。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指出,唱歌有助學生更快記憶所學內容,「例如教完有關節日的歌曲,學生在作文中真的會寫這些節日」。

教師走音 學生更放膽唱

參與教師多數沒有音樂背景,陳懿嘉指反而可令學生放下包袱,「聽到老師都走音時,小朋友就唔會怕醜唔敢唱了」。

2016年5月30日




馬會擬擴自閉生支援計劃 推情緒四色表助表達 學生脾氣大減


【明報專訊】賽馬會撥款1.6億元研究自閉症學童在主流學校的適應問題,並連同社福機構為中小學提供支援,助自閉生適應學校生活。研究發現,近3000名受訪自閉生中,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有適應困難,學習有顯著困難的也有86%。社福機構會教導教師及自閉生不同方法,例如以不同顏色代表發怒、疲累等狀態,助自閉生正面表達情緒。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研究:九成顯著學習困難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由馬會連同香港大學及6間社福機構合作推行,由上學年開始,為期3年,現有311間學校參與。馬會擬擴展參與學校的數量至380間,學校如有需要可瀏覽計劃網頁。

港大的學校支援團隊早前通過訪問教職員及家長,了解其中2783名學童的適應情况,其中逾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明顯有適應困難。港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德芳說,研究亦發現自閉童個別差異大,故需「度身訂做」訓練計劃。

獎紅珠罰黑珠 助辨對錯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稱,社工會免費為參加計劃的中小學提供校本小組訓練,每年12節,教自閉學童及教師控制情緒、適應課堂等技巧。她指因自閉學童難理解抽象概念,故應盡量提供圖像信息,例如訓練時可用玻璃杯作道具,若學生表現好,便放一粒紅珠入杯;表現差便放黑珠,杯的顏色代表其他人對該學生的印象,故學生上堂時若發脾氣,教師提醒他「這樣做會得到黑珠」,學生便能明白其行為不正確。又例如,教師可用拼圖「公仔」協助教學,若學生上課不專心,眼睛望向其他地方,教師便可拿走公仔的眼睛作提醒。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是受惠學校之一,教師陳曉藝指該校有自閉生不時在課堂上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於是明愛協助該校制定控制情緒的方法,包括使用「情緒四色表」,藍、綠、紅、黃分別代表疲累、舒適、不安、憤怒等情緒,學生可通過指着顏色來正確表達情緒,老師會再以圖像卡提示他冷靜,例如深呼吸、在心中倒數20秒及畫卡鼓勵自己等,最後該自閉生發脾氣頻率大減。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稱,除提升自閉童適應能力外,計劃還希望讓教師掌握教育自閉生的方法,及蒐集處理不同類別自閉生的技巧與策略,建立資料庫供全港學校參考。

2016年7月7日




獨自面對心力交瘁 同路人互助學教養


【明報專訊】蔣太回首20多年前,「也不知自己為何會捱得過,完全不敢想像將來,一點光也沒有」。她曾為管教患自閉症的兒子心力交瘁,後來向社福機構求助,與其他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互相扶持,並學習教養技巧,其子如今擔任活動助理,幫忙製作教具供自閉症童學習。

蔣傑丰2歲多時確診自閉症,蔣太說,兒子小時不願睡,午睡時睡上兩小時已算好,但往往是分開5、6次睡,她後來才知自閉小孩經常睡不酣。她又憶述,兒子小時經常自轉,又將多本雜誌打開鋪滿地上,玩玩具時則把它們排列起來。

蔣太向香港明愛求助,認識了許多自閉童的家長,令她不再感到獨自一人,「即使跟有兒子的同事訴說,他們也想像不到我是那麼心力交瘁,但與自閉孩的家長傾,他們一說便明,頓時鬆了很多,終於有人明白」。

患自閉症的蔣傑丰今年24歲,現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助理,有耐性且記性好,社工陸潔玲說他「很幫得手」,圖為他替自閉症童製作教具。(黃津琪攝)

患自閉症的蔣傑丰今年24歲,現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助理,有耐性且記性好,社工陸潔玲說他「很幫得手」,圖為他替自閉症童製作教具。(黃津琪攝)

愛「出位」自閉兒 現當活動助理

明愛起初將自閉童分組,每組均有導師帶領,家長從旁觀察如何與自閉童溝通。如傑丰小時愛在課堂上「出位」,無故走到黑板前,曾被同學投訴,蔣太在中心學到讓兒子帶紙條回校,貼在桌上,提示自己「我可以靜靜坐好」,萬一兒子興起欲「出位」,老師便敲敲桌子,提醒傑丰「我可以做到」。

傑丰現於「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擔任活動助理3年,主要負責製作教具、送文件及資料輸入,他說工作後才知「返正常工好困難」。明愛協調主任兼註冊社工陸潔玲說,傑丰現時情緒控制比初上班時好,也沒以往執著,且會主動向人打招呼,問「有事可以幫手嗎?」她說自閉生一般較專注、記憶力強及守規矩,可以發揮得很好。

201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