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調查﹕教師支援SEN生技巧薄弱 外購服務訓練 學生未能應用


SEN_2018_05_29_b1【明報專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愈來愈多,但學校支援未必到位。青協一項有關小學SEN學生支援調查發現,教師對SEN學生的支援技巧薄弱,5分滿分只有3.5分平均分。青協註冊社工何遂心表示,學校為SEN學生安排的外購服務訓練,與學生實際上能否應用技巧存有差距。

調查訪問了555名公營和私立小學的教師和校長,發現校內所提供的支援服務不足。以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學童為例,受訪教師認為自我管理、情緒管理及社交與人際關係對ADHD學生來說較重要,以5分為最高分,1分最低分,分別為平均4.5、4.5和4.29分;但當評價校內支援服務時,則僅得平均3.48、3.50和3.42分。

家庭方面亦有改善需要,受訪教師大多認為家長掌握管教SEN子女的方法一般只有3.01分,家長參與程度則只有3.09分。SEN家長更需與教師溝通,以了解子女的學習情况和進度,但問及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是否足夠時,卻只有3.48分。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學校為SEN學生提供的支援是否到位,仍有改善空間。何遂心亦指SEN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後,仍未能把學習到的技巧應用出來,「上完那麼多班,學完溝通技巧,但卻不能對應課堂行為」,令學生繼續感到挫敗。另一方面,很多SEN學生家長都對學校支援不了解,亦未能配合在家訓練。

青協推「度身訂做」訓練助SEN學生

有見及此,青協將在下學年推出結合轉介兒童精神科服務和到校支援SEN學生的「Project COACH-專責支援SEN服務」計劃,到校為較嚴重的SEN學生「度身訂做」所需訓練,亦會擔任「中間人」,為學生和家長與小組導師、社工和SENCO(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溝通,盼學生能用得着從訓練學會的技巧。另外,因輪候SEN識別評估需時,計劃亦會為基層家庭安排轉介識別服務,最多2至3周便能見醫生。




機械人做話劇 教自閉童社交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設計機械人話劇,故事涉及多個日常生活場景,如坐巴士、上學等,助自閉症兒童學習社交技巧。(中大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設計機械人話劇,故事涉及多個日常生活場景,如坐巴士、上學等,助自閉症兒童學習社交技巧。(中大提供)

【明報專訊】自閉症兒童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尤其在非語言溝通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昨宣布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NECHK)合作,以該公司開發的社交機械人HUMANE,設計話劇表演,教導自閉症兒童在家、學校等各場合的適當行為、社交技巧,改善情緒問題。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於2015年研發藉社交機械人,協助教導自閉童辨認手勢及以手勢溝通。結果發現,自閉童接受訓練後,可同時以手勢及口語表達情感,手勢表達能力可以追上一般兒童的水平,有關研究已經在學術期刊《分子自閉症》(Molecular Autism)發表。

團隊今年推出新計劃「機哥伴小星」,為3至7歲的自閉症兒童提供話劇和模擬情景等介入治療。蘇詠芝稱,話劇內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如坐巴士、上課及看醫生等,「例如巴士誤點,扮演自閉症兒童的機械人會發脾氣,這時父母機械人會解釋情况,並教孩子如何恰當表達情緒」。

記錄孩子表情肢體語言

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玉娟表示,該機械人設有傳感器,可記錄與孩子溝通時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方便收集數據配合治療。黃指公司目前已向中大借出10部HUMANE機械人,但未透露租借金額。

上述計劃將在6月尾推出,費用全免,現有逾130多名家長報名,中大團隊將為其子女評估。蘇稱,日後會再擴計劃名額,讓更多家庭受惠。




與別不童﹕SEN孩子習泳「覺醒」 學自理好時機


教SEN孩子學游水,使用的輔助工具特別多,其中一個做法是叫孩子穿過兩個呼拉圈,練習在水中前進之餘,他們又覺得好玩。

教SEN孩子學游水,使用的輔助工具特別多,其中一個做法是叫孩子穿過兩個呼拉圈,練習在水中前進之餘,他們又覺得好玩。

運動的好處,多不勝數,對於SEN孩子來說,裨益更大。恆常的運動,不單能提升SEN學童的體能,原來對改善他們的情緒及專注力也十分有幫助,而通過團體運動,還讓孩子學習與人合作、溝通的技巧,脫胎換骨。

星期日的將軍澳景嶺書院游泳池,既沒有公眾泳池的人頭湧湧,也不見游泳健將拚命操水,反而有一班SEN孩子正在學游泳。專為SEN人士而設的特殊泳班,由香港特殊需要人士游泳學院(特泳學院)舉辦,史丹福游泳學校則提供泳池等硬件輔助。

由於學員患有自閉症、智障等,對聲音特別敏感,故泳班開始前會提早「清場」,只有教練和學員進入泳池範圍。此外,教練們全都修讀過香港游泳教師總會的課程,透過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的講解,認識SEN的行為和情緒表現,並通過實習來吸收經驗。

建立信心 加強四肢協調

辦特殊泳班的預備工夫,肯定比一般泳班多,特泳學院副院長馬嘉慧卻深感值得,「論學業,SEN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相差很遠,但他們有機會掌握一項運動,成為他們信心來源」。她分享道,試過有嚴重智障的小朋友學了5年游泳後,可以參加渡海泳,在無任何工具輔助下游泳,不論對導師、家長及SEN孩子都是一大鼓舞。

建立信心之餘,持之以恆習泳確實有助改善SEN部分徵狀,「有孩子手肌力量較弱,藉按水、撥水等訓練而有所加強」,要做出正確泳姿,亦講求四肢協調,從而改善孩子的手腳協調。

享受水中浮動 有助專注

SEN孩子之間亦有能力差異,教練一定要因材施教,「有個訓練方法,是把物件拋進水裏,再叫學員潛水拾起來。遇着手握力較低的孩子,教練會把環狀的物品掉進水,變相他們毋須用手拿起,只要把手穿進環形,就成功了」。有學員則不願郁動身體,這時可在他們臂上加上鉛帶,當他們感覺身體下沉,自然會拚命推水。

自閉症孩子有另一個特性,他們大部分都感統失調,「平日他們坐着,就會好想搖擺身體,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喜歡令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這反而有助他們專注」,所以他們享受置身水裏,讓身體稍為浮動,這對他們的專注力都有幫助。

馬嘉慧笑言,平日易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SEN孩子,游泳時立即變得與一般孩子無異,「他們在水裏永遠不會有異常行為,又可以盡情放電,剛上水時,情緒更處於最佳狀態」。這段時間稱為「覺醒狀態」,亦是最佳學習時間,加上游水後要洗澡、收拾,正是他們練習自理的好時機。好像9歲的樂源,他患有自閉症,媽媽黃女士說,兒子的自理能力在游泳後明顯提升,「洗澡時要多冲水,不能馬虎地抹兩下,洗澡後要抹頭,以前在家未建立到這些習慣,但習泳後漸漸做到」。

脾氣改善 回家聽指令

樂源3歲時,媽媽發現他的舉止與一般孩子不同,「他會撞自己的頭,又遲遲不懂說話,認知能力也差,於是帶他去做測試」,結果證實他患有自閉症。一年多前經學校介紹,樂源參加了特殊泳班,自此建立了恆常游泳的習慣,「自閉症孩子對規律十分敏感,上游水堂的時候,他絕不會去做其他事情」。

游泳對樂源來說不止是慣性活動,亦感受到箇中樂趣,媽媽試過全日跟他一起待在泳池,「即使是放假,他都主動說要去泳池。見到他很開心,且『放電』後,行為和情緒都易受控制,對別人的教導和提醒都聽得入耳」。

如果上泳班期間,導師叫他回家後不要發脾氣,他很快會記在心中,在家脾氣也有所改善,近日沒有再撞自己的頭,服從指令的表現都進步了,「習慣了聽教練說話,回到家都可以聽指令,如吃飯後肯將碗碟收拾好」。

文︰李樂嘉、沈雅詩   圖︰蘇智鑫、馮凱鍵、沈雅詩、受訪者提供




接納每個孩子獨一無二 母親育SEN三子﹕逆境帶來勇氣


協康會物理治療師盧美玲(右後排),為有發展遲緩的承天(右前排)作拉繩訓練,動作可鍛煉承天的上肢肌力穩定性和核心肌力,媽媽文太(左)在旁打氣。(協康會提供)

協康會物理治療師盧美玲(右後排),為有發展遲緩的承天(右前排)作拉繩訓練,動作可鍛煉承天的上肢肌力穩定性和核心肌力,媽媽文太(左)在旁打氣。(協康會提供)

【明報專訊】15年前初為人母,迎接一對雙胞胎兒子的誕生,豈料孖仔雙雙被發現有讀寫障礙,及後再生下小兒子,其發展亦較同齡孩童遲緩。一度自責生下特殊需要小孩的文太,憑信念學會接納三兄弟的不一樣,期望發揮他們獨一無二的長處,為他們開拓未來的路。

育有3名特殊教育需要(SEN)兒子的文太,在孖仔樂天和頌天K2時,察覺二人認字特別困難,「(他們)識得『車站』,我想汽車個『車』 字無理由不懂吧?好奇怪,(他們)就是認不到。」經評估後兩人在小一時確診讀寫障礙,隨即接受治療,其間文太察覺兒子學習遇上的困難,與自己小時候相似,明白孩子不是未盡全力,而是能力上做不到。

孖仔讀寫障礙 幼子發展遲緩

因讀寫障礙,兩人學業成績大受影響,小四因成績未達標,學校建議留級,兩兄弟難以接受,文太說︰「那一刻好難過,就等於我們大人,公司說要我降職。但我覺得不緊要,有些逆境他們經歷過,會有勇氣走前一步。」文太最終讓兩人重讀。

重讀那年,文太讓兩兄弟參與運動,令因讀寫障礙而自卑的一對孖仔找回自信心,「運動給予他們很多自信,譬如跑步,或者很多比賽,真是拿了獎,這是外來給予的公認,不止是媽媽讚做得好」。小六時,兩兄弟更取得當區學界籃球冠軍。

因留級自卑 運動重拾自信

數年前文太再度懷孕,孖仔曾問︰「如果細佬也有讀寫障礙怎麼辦?」文太反指兩人也曾經歷過,解釋哪怕弟弟也有讀寫障礙,都可跨過。弟弟承天出世,但在一歲多時仍未能站穩和走路,文太便帶他照腦掃描,那時候文太自責得哭了出來,「真的很沮喪,有不少負面想法,死喇,是不是我生了他出來,令小朋友受苦? 」承天在兩歲時確診發展遲緩,大半年後獲安排入讀協康會特殊幼兒中心,經治療師度身訂造的體能訓練,承天追回不少進度,現時5歲的承天,會跑會跳,活潑可愛。

十多年來與3個特殊需要的兒子攜手同行,文太深信,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寄語其他家長學會接納,「當接納後,(他們)會好自然地覺得這(特殊需要)是屬於自己的,或可更有勇氣,走前面的路」。




過度活躍管圖書館 自閉生當小導遊 SEN童挑戰不可能 服務學融入社區


有過度活躍症的峰峰(左)過往不時會在圖書館裏奔跑,又會把書本攤在通道。媽媽曾太笑言,峰峰自從當了3天圖書館管理員,更加愛惜書本,亦漸漸學會在圖書館控制聲浪,自律地找位置靜靜看書。(女青提供)

有過度活躍症的峰峰(左)過往不時會在圖書館裏奔跑,又會把書本攤在通道。媽媽曾太笑言,峰峰自從當了3天圖書館管理員,更加愛惜書本,亦漸漸學會在圖書館控制聲浪,自律地找位置靜靜看書。(女青提供)

【明報專訊】有支援特殊教育幼童成長的慈善機構於去年暑假舉行工作坊,訓練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擔任對他們而言相當困難的任務,包括讓過度活躍症小孩在寧靜的圖書館裏任管理員,以及讓自閉症兒童充當電車小導遊,在乘客面前公開演講,讓特殊需要兒童融入社區。

現年7歲的峰峰升小學不足一周,便因其他小朋友多次推倒其積木玩具而情緒爆發,媽媽曾太憶述事件時說:「他一大喊,基本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注意到。」峰峰又不斷地大力跺腳,老師需即時將他帶離現場, 他才冷靜下來。事後曾太帶峰峰到醫院做評估,最終峰峰於6歲時確診患上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和專注力不足。

聲線表控制情緒 叫救命用5號聲

曾太表示,過往峰峰鬧彆扭,自己只懂叫他「不要嘈」,一直不太奏效。約年半前她帶峰峰參加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舉辦的親子課程,學習教育特殊需要兒童的技巧,包括在家中設「聲線表」,「叫救命是5號聲,悄悄話是1號聲」,讓經常想法會「跳掣」的峰峰跟從指示,控制自己的情緒。

補條碼收拾書架 學守圖書館規則

去年暑假,峰峰參加了「同行‧挑戰不可能」活動,經約個多月的工作坊,學習擔任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女青社工亦製作了「安靜」等視覺指示牌,提醒峰峰在圖書館該遵守的規則,最後峰峰在屯門公共圖書館當管理員3天,每天個半小時,協助修補書目條碼、收拾書架等。曾太說以前因峰峰太嘈吵,借書都要先預約,到圖書館「借完便走」;現時峰峰進步很大,起碼能在圖書館安靜十多分鐘,笑言自己也多了時間借書。

任導遊講解 學注意他人感受

另一名患有自閉症的10歲小孩「阿寶(化名)」,約3年前與媽媽梁太參加女青的課程,去年暑假亦充當電車小導遊,為乘客講解沿途風光,歷時一小時。梁太說,以前兒子很固執,堅持己見,不按他心意便會發脾氣,經訓練後,現已慢慢留意身邊人的感受。

明報記者 劉家豪




家有SEN孩 《黃金花》電影顧問:盼社會對自閉兒放下成見


靖海(左)已比爸爸高大,情緒爆發起來,余大俠更難制止他。

靖海(左)已比爸爸高大,情緒爆發起來,余大俠更難制止他。

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下周日(4月15日)舉行,在今屆提名名單中,其中一個亮眼的名字,肯定是凌文龍(小龍)。在電影《黃金花》裏飾演自閉兒光仔,破格獲得「最佳新演員」及「最佳男主角」雙料提名,小龍自言對獎項野心不大,最想做到的,是將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庭的議題,帶進大眾視線。

可是,這些家庭面對的難題,不是一部電影贏得掌聲,就可以迎刃而解。電影顧問余潤成(余大俠)是過來人,兒子靖海患有自閉與中度智障,余大俠與他肉搏至滿身傷痕,依然無怨無悔,只盼大眾放下成見,向每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釋出善意。

余潤成寄望,透過《黃金花》的上映,令大眾對自閉症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人士更加關注。「你看看他的手,有多少條抓痕?」採訪當天,小龍指指余大俠的前臂,對記者說。抓痕全是兒子靖海的「傑作」,加上早幾天被靖海猛撞而扭傷,余大俠連走路都有點一拐一拐。望着過百個新舊傷口,在場人士都帶點驚訝,余大俠卻大聲笑着說:「這些小意思啦!一早習慣了。」

這大概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家長,跟一般人常見的對話交流。近年SEN愈來愈受關注,大眾對病徵都有一定認知,像自閉症,我們知道患者較難控制情緒、不擅表達,然而,照顧者處境之難,仍然超乎我們想像。這也是余大俠出任《黃金花》顧問的原因,期望透過電影,讓社會大眾對特殊需要孩子有更貼地的認識。

無及時評估 錯失治療黃金期

電影中光仔的形象,就參考了靖海的真實模樣。早在靖海1歲5個月大時,余大俠和太太已發現他的行為異常,對人毫不瞅睬,奈何十多年前,醫生對特殊需要孩子的敏感度不算高,「一直拖到3歲,醫生才轉介他去做評估,5歲入讀特殊幼兒中心,錯過了治療黃金期」。

靖海5歲才入讀特殊幼兒中心,6歲前的治療黃金期錯過了大半,也反映當年社會對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支援不足。

十多年轉眼過去,已經16歲的靖海身形高大,可是心智沒跟着成長,「他的思考會『跳掣』,本來在想一些開心的事,思緒一下子跳了去第二個場景。所以有時他明明在笑,下一秒就發脾氣」。兒子的情緒無從捉摸,爆發時唯有「硬食」,余大俠抱住比自己高半個頭的靖海,一邊安撫,一邊任由他狂抓、撞擊、拍打,滿身傷痕正由此而來。

要靖海好像一般人懂得看場合需要,或者留意別人的眉頭眼額,在余大俠口中更是不可能。以晚飯時間為例,有時靖海會指向家門,示意想外出,「如果餸菜吃得七七八八,我便會陪他逛,但如果是剛開飯,沒理由放着飯餸就離開,我便會拒絕。他不明白同樣在吃晚飯,為什麼今次不能去街,又大發脾氣」。

不過,余大俠絕不因兒子失控,便處處順他意,「很矛盾的,你知道一開口拒絕,他便很易激動,可是一味遷就,他就改不了錯誤的行徑」。余大俠形容自己在儲錢,但永遠不知錢罌有多大,「當要教曉他一件事,每教他一次,等於在錢罌裏投入一個硬幣。錢罌滿了,代表他學會。但有些錢罌很大,入了很多硬幣都未夠,你只能繼續投幣,期待有天錢罌會滿」。

錢罌比喻的不止是行為,還可以是父子情。多年前,余大俠忙於工作,照顧靖海的責任偏重在太太身上,靖海也對他失去了感情,「在家裏,當太太叫靖海的名字時,他很自然會走過去,路過時卻總揼一下我的頭,像小朋友打吹氣公仔一樣。他沒有父親的概念,對他來說,我只是個大型玩具」。

為了挽回父子感情,在靖海6歲的時候,余大俠毅然停工,把時間傾盡於兒子身上,幫他洗澡、教他上廁所、一起睡覺、送上學接放學,也多陪他做家居訓練。不間斷地投幣,終於在5年後,他迎來了錢罌盛滿的一刻,「我如常帶他出外,平日是我拖着他的手,那次他卻主動牽着我」。

兒子首次主動拖手 感動淚流

這幕發生在屋邨升降機內,明知會引來街坊注目,余大俠的眼淚還是決堤了,「升降機門一打開,管理員走過來問我『先生沒事嗎?』」我堂堂大男人,竟然滿臉眼淚地答「我的兒子拖我呀!」,還要帶着哭腔!提起舊事,他不忘自嘲窘態,臉上卻盡是笑意,「當下我心知,他終於知道我是爸爸了,之前的一切受傷和辛勞都值得」。

花4年 教說「I love you」

吃了甜頭,不代表苦頭會消失,余大俠笑言,靖海仍然會打他抓他,但父子已親密了許多,「他對我有安全感,過馬路自自然然會伸手給我拖着。每次一家人出街,他拖着我,我就會向太太得戚地笑一笑」。靖海幾乎沒有語言能力,余大俠卻花上了三四年,去教他講一句「爸爸I love you」,「他講得不太準,變成『爸爸I笠you』,但我已經很開心」。

到了青春期,自閉症患者易因荷爾蒙分泌失調而抽筋。一方面感到滿足,另一方面,生活裏也不乏驚險鏡頭。到了青春期,自閉症患者易因荷爾蒙分泌失調而抽筋,在靖海身上就發生過三次,「他倒了下來,不停扯氣和抽搐,在地板上摩擦至全身損傷,以及撞腫了身體某些部位」。唯一慶幸的是全都在家中發生,處理時較方便。他幫靖海打側身,減少窒息的風險。

抽筋為時兩三分鐘,每次停下來,余大俠都抹一把冷汗。不論發生多少次,他都一樣怕應付不來,但要送靖海入殘疾人士院舍,又不放心,「不是我不肯放手,而是院舍質素參差,他不懂說話,發生了什麼事都不會出聲。還有他會抓人,萬一弄傷別人,院舍不夠人手去看管他,很可能會把他綁起。所以我一日能照料,都想把他留在身邊」。

公眾誤解添壓力

作為父親,余大俠不計較付出,只求大眾多給體諒。試過靖海在街上鬧情緒,有人當面叫他「唔識教就唔好生」,而隨着科技發達,家長的壓力又添一重,「很多家長變得敏感,怕孩子的異常行為被放上網公審,便不敢帶他們去街。我希望大眾嘗試了解自閉症,或其他特殊需要,不一定要伸出援手,收起難聽的說話就很好了」。

 




照顧兩子曾感「末日」 求助專家 SEN家長悟自我減壓 「免轉嫁孩子」


黃太(化名,左)曾為照顧兩名SEN兒子感到「世界末日」,幸心理學家教她要為自己着想,擔子才漸漸減輕。關注SEN學童發展組織「心義行服務社」主席何淑儀 (右)認為大衆就SEN症狀認知都要提升,照顧者若理解孩童的特徵,就能用正確方式教導,避免衝突。(何郁慧攝)

黃太(化名,左)曾為照顧兩名SEN兒子感到「世界末日」,幸心理學家教她要為自己着想,擔子才漸漸減輕。關注SEN學童發展組織「心義行服務社」主席何淑儀 (右)認為大衆就SEN症狀認知都要提升,照顧者若理解孩童的特徵,就能用正確方式教導,避免衝突。(何郁慧攝)

【明報專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在主流學校上課會遇挑戰,照顧者壓力亦沉重。育有兩名SEN兒子的黃太(化名)身心俱疲,一度感「世界末日」,最終要向心理學家求助,才明白照顧者也要為自己着想。

黃太大仔現讀中一,入讀小學前一個月被評有亞氏保加症,需長時間與人磨合,控制情緒能力較差。黃太甚為憂心,帶他四出訓練,包括遊戲治療、戲劇班、社交組等,寄望兒子學會處理情緒,融入主流環境。黃太說每天帶大仔去訓練時,還揹着細仔,非常辛苦。

兒子校內爆衝突 教師促家教更嚴

可是,黃太指他小二時曾大發脾氣,上課時突猛力推倒桌子,又借力向後推,「周圍的桌椅、物件都掃跌了」,同學見狀起訌疏散到音樂室,剩下他一人。另一次,他和社工發生衝突,還咬對方一口,留下牙印,須賠醫藥費。黃太嘆:「這些都是家常便飯,兒子衝動時不能自控,好怕他傷害別人及自己。」

那時老師不斷責罰,罰站、記缺點,多到數不清。黃太引述丈夫對學校的質疑:「對他而言,記缺點只不過是在手冊上多一個印,多一行字樣,全無阻嚇及教育意義。」該校較傳統,重紀律,黃太記得負責IEP(個別學習計劃)的主任曾跟她說:「他出到社會也要遵守規則,小朋友的行為反映家教。」她感到主任暗示她縱容兒子,勸她更嚴厲教導。黃太聽着壓力飈升,暗自問:「難道我家教不好?為何投放那麽多心力也不奏效?」黃太感唏噓,校方亦未掌握教SEN學童技巧,自己精神極繃緊,「家長表現緊張,間接會轉嫁壓力在小朋友身上」。

忙於照顧大仔時,黃太亦要照顧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的細仔。兩兄弟年紀相差3年半,黃太需幫細仔辦入學手續,幾經辛苦找到第8間學校才被接收。她形容當時壓力極大,「近乎世界末日」,彷彿只有自己一人面對,又猶豫是否要辭工全職照料兩子。她向心理學家求助達半年,其間獲得情緒支援,心理學家亦建議她尊重自己意願,多替自己着想。最後,黃太沒有辭工,還聘工人幫忙,擔子開始變輕。

校方接納 孩子表現改善

SEN的孩子需由衷地包容,黄太記得一次,協康會的遊戲導師提醒:「最重要記得用愛浸死佢(兒子)就得。」以往,黃太腦海充斥不同專業人士意見、校方批評,但她靜下來反思這番話,明白唯有用更多的愛,才能面對逆境。之後,她與丈夫嘗試以輕鬆心態面對,多擁抱兒子,亦一再跟校方解釋。

大仔升讀小四,學校漸接納其特質,主任亦再無嚴苛責罰他,嘗試耐心教導,他在校內衝突也少了。大仔更在小六謝師宴的時候親手做了一個相架送給那名IEP主任。黃太表示,大人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小朋友的表現,如老師能及早認識、接納SEN學童特質,小朋友會有更理想發展。




AR教材助特殊學童 藉科技疏導情緒 增強專注力


AESIR創辦人黃潤華(左)及陳浩升成立社企,希望為SEN學生提供合適教材。

AESIR創辦人黃潤華(左)及陳浩升成立社企,希望為SEN學生提供合適教材。

【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是指有學習困難的學童,例如有情緒問題、讀寫障礙、肢體殘障、發展遲緩等。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學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過渡至學齡階段的服務需要》調查報告,在2016/2017學年, 就讀於本港主流中小學及中學的SEN學童合共逾42,890名,而在特殊學校就讀的SEN學生有7752名。社企AESIR創辦人陳浩升和黃潤華,有見市面上SEN教材較少,一般由學校老師自己設計,令老師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心神預備教材,故他們成立AESIR,透過擴增實境(AR)和動作感測技術,幫助SEN學童學習。

社企AESIR成立於2013年,2014年正式推出服務。公司以AR技術為SEN兒童設計遊戲治療書《快樂王國》,該書為公司與美國正面心理研究人員共同設計,可讓SEN兒童知道什麼是正面情緒及情緒管理。老師或家長與兒童閱讀書本時,只需配合手機app來掃描書本,書本中的圖畫便會以立體和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例如第一章〈情緒花園〉把情緒擬物化變成花朵,畫面會顯示情緒花朵們在快樂王國旅行。

陳浩升表示,大部分SEN兒童對圖案較敏感,如果教材內有色彩豐富的圖像,他們可以理解得很快。此外,手機app內設《我的心情日記》,家長可記錄孩子每日的情緒變化,並把開心的事情記下來。

多用圖案色彩 加快學童理解

AESIR另一產品為XBox體感遊戲,包括數字順序遊戲、英文串字遊戲及收銀找續遊戲等,目標對象為數學障礙及讀寫障礙兒童,兒童可透過視覺和身體擺動訓練專注力、記憶力和集中力。有別於傳統遊戲設計,在這個體感遊戲,即使小朋友回答錯誤,畫面會顯示「Good try(很好的嘗試)」鼓勵說話,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加上遊戲會配上輕鬆柔和的音樂,可加強兒童的學習專注度,亦有助老師在教學活動時,容易控制課室秩序。

伙商戶廣告公司 多線業務拓收入

現時AESIR團隊成員只有兩位創辦人,人手和資金是公司較大的困難,資金來源是創辦人私人資金及基金資助,為了拓闊收入來源,公司會協助不同機構和學校籌備活動和設計教材,亦有與商戶合作,包括為商場設計AR照相亭和協助廣告公司開發手機遊戲。這讓他們獲得更多前線用戶的意見,有助完善產品,也使公司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黃潤華表示,公司未來會傾向與大學合作,利用已有的教材和研究理論,來開發遊戲產品,希望為SEN學童和家長提供更多支援。

擬與大學合作 兩年內推15款遊戲

市面上適合SEN兒童的教材不多,大部分是由學校老師自行設計,即使老師想在海外尋找教材,教材內容也未必適合香港學童。黃潤華透露,有老師在台灣找到教小朋友去廁所的圖書,但因台灣許多公共廁所採用蹲式廁所,所以圖畫是蹲式廁所,故不適合用來教香港的學生。他續稱,公司可為學校設計本土化教材,書本內容會針對不同地區及文化作出調整。未來公司會推出英文版《快樂王國》,暫時傾向在新加坡出售,也會推出家庭版體感遊戲,但為了令產品價錢更加親民,家庭版本未必設有動作感測技術。

另外,AESIR訂立了2020年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或之前推出15種不同的AR遊戲,並把遊戲覆蓋70間學校和護理機構。

明報記者 鄺月婷

[社企新天地]




需小手肌訓練 學校僅語言治療 小學SEN支援未對症下藥


【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於幼稚園(學前)時期所得的支援較全面,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報告指出,學童一屆6歲,支援便出現斷層;教育局即使為部分SEN學生向小學提供一定現金資助,但學校提供的資助往往不能對症下藥,如沒有言語障礙的SEN學童卻獲言語治療,SOCO建議將學前支援擴展至12歲。

教育局回覆表示,學習支援津貼是以每所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數目和所需的支援層級為計算基礎,學校可靈活並有策略地調配這項津貼結合其他校本資源,整體運用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當局人員亦會定期訪校,了解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的支援,並向學校提供意見,確保學校善用資源,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支援。當局稱,會持續檢視融合教育推行情况及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在需要及可行的情况下改善。

教局﹕學校可靈活調配津貼

本港現時6歲以下的兒童如確診讀寫障礙、發展遲緩、言語障礙等,會由社會福利署負責,即使未輪候到特殊或兼收學位,都可透過社署不同津貼獲得針對治療;如輪候到上述學位,更有專責教師負責跟進。但有家長表示,子女一屆6歲,即使還在幼稚園就讀,支援服務會停止,而升上小學後,所得的支援更不到位。

學校計人頭獲津貼 「大圍」治療

SOCO社會組織幹事黃文杰表示,兒童一滿6歲,便由教育局負責其支援政策,兒童上小學後,如經確診,會獲教育局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但該筆津貼直接給學校,由學校決定如何使用,學校會從一大筆津貼安排「大圍」治療,但沒法對症下藥,「SEN分好多種,不是每種都靠一種治療可解決」。

家長小群的兒子患有讀寫障礙、自閉和發展遲緩,兒子於幼稚園時得到適切治療,進步很大,醫生都滿意及早介入的效果;但兒子一入小學便沒有幼稚園時期的支援,頓感徬徨,「好似孤兒仔般」。她又提到,小學的功課輔導班是由大學生擔任兼職導師,不懂教SEN學生,「功課都有答案,給他們照抄」。

促學前SEN支援擴至12歲

阿冰的兒子有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小手肌肉發展遲緩,她理應獲一定金額的津貼,但學校卻沒提供小手肌肉訓練,「老師只說,我們的資源用在言語治療方面,沒有小手肌肉治療」。

黃文杰批評,家長無從得知子女所獲發的津貼數額,即使向學校查詢都不果,指機制欠透明。

黃文杰建議,將對SEN的學前支援延長至小學階段或初小、縮短學齡兒童的SEN評估時間,以及要求教育局加強監察,確保學校向有質素的機構購買服務和安排到位。




訓練課老師伴「反枱」 助特教生表達情緒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右)、張太(中)和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左)捧着的泥膠字母,可教導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英文單字「strength」。(蘇智鑫攝)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右)、張太(中)和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左)捧着的泥膠字母,可教導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英文單字「strength」。(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上月初有自閉症孩子乘港鐵時,不慎踢到其他乘客引發爭執,引起社會思考育有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難處。有學者指現時中小學有近一成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認為應於兒童兩至三歲的言語發展黃金期內,識別其特殊需要,提供訓練。育有過度活躍症和讀寫障礙兒子的張太,起初不懂如何教育兒子,經專家指導後掌握訓練方法。

學者:應於兩至三歲識別特殊需要

張太兒子天樂約1歲起不時發脾氣,「浴缸有一條頭髮,喊好耐,扭好耐,唔願意落去」。至天樂幼稚園K2時,被醫生確診患有過度活躍症,及後再證實同時患有語言和讀寫障礙,言語發展遲緩約1年半,故天樂較難表達自己。

現年約6歲的天樂,去年到香港教育大學接受訓練,其間發脾氣,老師問天樂:「好想翻轉張枱?」老師隨即與天樂翻轉桌子和椅子,天樂情緒開始緩和。下課前老師着天樂將課室還原予下一名同學上課,「(天樂)笑住幫手收拾」。張太領悟,天樂藉翻轉物件發泄了情緒。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認為,兩至三歲為言語發展黃金期,應盡早教育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

募捐平台利市籌款 2400元助一特教生

網上募捐平台「意贈慈善基金」舉辦利市籌款活動,每籌得2400元將資助一個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家庭免費上課,學習輔導和情緒管理技巧。




獲手語教學證書 13聾人成教師


中大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學生昨天畢業。圖為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推廣手語工作小組成員李香江(前)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施婉萍(前右四)與一眾畢業生合照。(中大提供)

中大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學生昨天畢業。圖為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推廣手語工作小組成員李香江(前)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施婉萍(前右四)與一眾畢業生合照。(中大提供)

聽障人家靠手語溝通,但本港以往缺乏專業手語師訓,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昨天舉行首屆手語教學證書課程畢業典禮,13名聾人學生獲頒手語教學證書,成為合資格教師,教授手語。

研究中心去年開辦全港首設的手語教學證書課程,加入學術元素,讓手語教學走向專業發展,聾人亦可有系統地教授聾人及其親友。首屆畢業生中以余安琳的成績最優秀,她指課程讓她明白到編寫教案的方法和重要性,大大改進手語教學技巧,會推介其他聾人朋友報讀。首批聾人學生修畢課程後,大部分均從事手語教學工作,有部分則受聘於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或於「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合作學校擔任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手語授課外,亦於課餘時開班向校內的聾健師生及家長教授手語,促進聾健共融。

教手語語法教材設計

160小時的課程包括基礎手語語法、手語及聾人社群導引、手語教學法、手語教學大綱及教材設計和實習。完成課程後,學員能應付一般手語課程的教學,可教授初接觸手語及聾人的基本溝通課程,畢業生亦可繼續修讀相關課程,進一步發展其手語教學事業。




學前SEN支援 團體倡擴至小學


社區組織協會與特殊教育需要子女關注組昨到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將學前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的SEN學童。昨日立法會申訴部當值議員張超雄(右邊左起)、邵家臻、鄺俊宇和陸頌雄接見社協和關注組代表。(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社區組織協會與特殊教育需要子女關注組昨到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將學前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的SEN學童。昨日立法會申訴部當值議員張超雄(右邊左起)、邵家臻、鄺俊宇和陸頌雄接見社協和關注組代表。(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明報專訊】現時對學前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的支援計劃並未覆蓋學齡兒童,社區組織協會和SEN子女關注組指出,基層學齡SEN兒童家庭經濟困難,若無訓練津貼,難以負擔收費訓練。他們昨日約見立法會申訴部,要求利用關愛基金將學前SEN支援計劃擴大至小學。

社區組織協會與SEN子女關注組要求將「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兩個為學前SEN學童提供的計劃,利用關愛基金提供先導計劃,將受惠對象擴展至6至12歲的學齡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SEN評估要求3個月內完成

現時有關SEN的評估需時,社協和關注組要求當局將由評估到完成報告的時間縮短至3個月內,並利用關愛基金向輪候評估的低收入個案發放津貼,資助他們找私家醫生或心理學家接受評估。

對於正輪候兒童精神科的SEN學童,社協和關注組要求關愛基金資助他們接受私人心理學家服務,並提供津貼予SEN兒童參加訓練、興趣班和功課輔導班。他們又要求當局設立核准及服務認證機制,規定學校向獲認證機構購買服務,改善學習支援津貼下外購服務的質素。




影片課程教家長訓練早產兒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早產嬰兒有可能因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出現困難,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雖有為特殊需要的嬰幼兒提供治療,但有家長稱久等。有慈善團體推出影片和課程,教授家長訓練方法,盼助嬰幼兒盡快糾正問題。

未滿37周出生的嬰兒視為早產嬰,根據醫管局,過去5年公立醫院每年平均有3325名早產嬰,部分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較同齡孩童差。現時3歲3個月大的諾呈,在母胎33周便出世,當時體重僅1.475公斤,除了有先天性心漏病,體能發展亦較遲緩。

諾呈媽媽Joanne表示,諾呈兩歲前一直接受醫管局物理治療服務,惟每次治療需輪候兩至三個星期,每次僅約45分鐘,又說「諾呈到1歲都未企到,其他小朋友1歲都行第一步,而諾呈19個月先行第一步」。

Joanne說,幸得醫生提醒,盡早輪候社署資助的特殊幼兒中心服務,諾呈兩歲時入讀,接受一星期5天各類物理、言語及職業治療。經過一年訓練後,諾呈現已能自行上落樓梯,大致追回同齡學童的能力,入讀主流幼稚園K1,不過Joanne說,知道有小朋友需等候近2至3年才可入讀特殊幼兒中心。

特殊幼兒中心輪候需時

協康會最近推出「親.早.啟動-早產嬰幼兒親子支援計劃」,透過家居訓練實習課程和網上影片,針對早產嬰幼兒0至6歲期間肌力不足、平衡力弱等問題,教授家長於家中訓練孩子的方法,如通過踢氣球加強平衡力。

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蘇健勤表示,要把握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盡早改善發展困難。




與別不童:上堂嫌悶鬧情緒 課外另闢新天地 迷上科學 資優童不再搗蛋


最愛沙灘——樂信熱愛戶外活動,沙灘更是他的最愛,媽媽不時會陪他周圍去「放電」。(圖︰受訪者提供)

最愛沙灘——樂信熱愛戶外活動,沙灘更是他的最愛,媽媽不時會陪他周圍去「放電」。(圖︰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聽到孩子屬於資優,你會覺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很多人對資優有誤解,以為智商爆棚、毋須為學業煩惱,童年肯定無憂無慮。事實是有苦自己知,資優兒童成長時,要面對許多情緒和社交問題,家長要照顧好他們,反而挑戰重重。其實,要處理這些資優孩子的問題,必須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情緒支援,才可幫助他們展現得天獨厚的潛能。

說起11歲的兒子鄭樂信,媽媽阿菁坦言哭笑不得,明明讀書成績不俗,上堂的表現卻不時被教師投訴。最常見的行為是不舉手便回答問題,教師未發問,他就不停把答案大喊出來;又試過不停談天,在堂上大聲說話,當然會被教師責罵。

直到去年讀小五,學校社工經過觀察,相信樂信不是因頑皮才搗亂。經過評定後,終於知道樂信是資優孩童,數學的能力尤其高。阿菁也恍然大悟,「以前問他為什麼上堂不專心,他只簡單答一句『因為很無聊』,現在才知道背後原因。原來堂上教的東西,他很快就學會,所以較難專注」。

雖然學業不成問題,樂信的情緒控制和社交,卻叫阿菁擔心不已,「他非常容易暴躁,一跟別人意見不合就會吵架,班上有同學因而疏遠了他。由於牙尖嘴利、轉數快,要他讓步都不容易」,即使面對年長7年的姊姊,樂信也從不示弱,兩姊弟聊天時,一言不合便吵起上來,「樂信很少認錯,只會用一大堆說話護航,變相一有衝突,局面便難以收拾」。

情緒失控 曾向教師動手

樂信的情緒問題,曾經令他在學校闖出禍來。有一天早上,班主任對大家打招呼,樂信貪玩唱反調,明明是在早上,卻跟老師說了晚安,結果被罰企。一心只是想開玩笑的樂信,沒想到會被罰,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他自問沒有惡意,感到被誤解而很不開心,竟然用手打了班主任」。

那次樂信出手不重,未至於令人受傷,但他的情緒問題已經不再適合繼續留校上課,校方致電媽媽將他接走。阿菁收到消息的一刻,壓力亦隨即湧現,「碰巧我剛轉新工作才幾天,清早便要離開工作崗位去接放學,有點在意同事的看法」。

身為資優孩子的家長,阿菁深感肩上負擔不輕,最怕是給學校帶來許多麻煩。事實上,每次教師跟阿菁投訴,她都不免低落,「每次老師跟我說:『孩子今天的表現不太好』時,我都不知如何應對」。唯一可以做的是回家後跟兒子傾談,希望他能漸漸改變。

參加資優計劃 學機械變專心

幸好,數理方面的出色表現,成為樂信轉變的契機。在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贊助的「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中,樂信上堂學習機械工程、航天等較深的科學知識。阿菁說兒子的行為亦有所改進,「他說上堂會很專心,不會跟人聊天,否則追不上進度」。

樂信學習砌四驅車,理解摩打推動齒輪的原理;又用飛機木試做氣球飛機,動手裝嵌機翼、螺旋槳等。回到家中,很多成品都會被他親手拆掉,「他拆開再砌,試試是否有能力做好。最終有些會失敗,但我留意到他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希望日後有機會讓他發展」。

融合戶外活動 學變通思維

在科學堂以外,資優計劃也安排他去許多戶外活動,正好符合樂信的需要,「他一向喜歡去沙灘、打籃球等,討厭被困在一個室內空間」。戶外活動的內容跟科學有密切關連,他曾去觀察不同石頭,認識它們的結晶形態;又去過馬鞍山石礦場,初次接觸礦洞,礦洞深入地下水層,一陣陣涼意湧出,樂信至今印象猶新。

不過,若只在科學堂上行為良好,而平時故態復萌的話,稱不上是真正的改變。所以在知識層面外,也要在情緒上着手。資優計劃裏有高層次思維的課堂,教導孩子統整、分析、收集數據等,對日常生活都有幫助,「他好像比較懂變通,做事情時遇到阻礙,他能停一停再試,或者想出其他方法,而不是一下子變得焦躁」。

同時,資優計劃裏的社工也跟阿菁接觸,教導她如何跟孩子溝通。現在樂信情緒差時,她不會刻意講道理,「反正他都聽不入耳,更可能提及令他不快的事物,情緒變得更加激烈。我學習忍耐一下,待他平靜下來,才對他作出提醒」。

滿足探究心 多元學習發揮潛能

資優兒童智商較高,容易對周遭事物感到沉悶,是否一定會導致情緒問題呢?香港小童群益會註冊社工卓子揚指出,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但他提醒家長,資優孩子只是腦部發展較快,不代表身心成熟,「他們學習上沒問題,但遇到困難或被責備時,一樣會不懂處理,要留意他們的情緒反應」。

由於他們覺得課堂沉悶,在教導資優兒童時,一來可加深難度,二來可嘗試多元的方式,「為什麼平日無心上課,但去到資優計劃的科學堂,孩子能夠專心?不止是因為內容加深,亦因為學校以書寫、背誦為主,他們覺得欠挑戰性。有多些實驗,讓他們動手做,學習興趣便會增加」。

另外,專為資優兒童而設的課程,通常邀請專家授課,如大學教授等,「這跟孩子的特性有關,他們大部分有尋根究柢的精神,舉一反三的能力高,因此引伸出很多疑問。由專家來教導他們,便確保孩子提問時,能夠得到答案」。這可維持他們的專注力,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潛能。至於在校內課堂,教師未必有空間一一解答問題,但如果事後能跟進,也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衝突後檢討 創新思維解決問題

情緒方面,每當有衝突發生,都可跟孩子檢討,目的不是叫他們道歉或反省,「既然他們有能力,就以高層次的思維,對剛發生的事情作分析」。假如他們能發揮創新思維,想出第二個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會避免激烈的爭吵。

文︰李樂嘉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2020年前全港中小學有特教主任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包括將原屬關愛基金資助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試驗計劃恆常化。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透露,首階段新增120間學校設統籌主任一職,連同原本參與試驗計劃的124間,現時全港共有244間中小學有相關職位。黎又指得悉有團體期望將基本職級教師提升至主任級教師負責,表示局方會作相關檢討。

位於沙田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有約630名學生,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包括自閉症及智障等佔逾一成。

244間已有

校長梁偉基指學校於2015至2016年參與試驗計劃,現時新設SENCO一職,便把校內具相關工作經驗的英文科教師陳曉藝調任該職位。梁指自有SENCO一職,學校可更有效調配及安排資源迎合SEN學生的需要。張認同對於部分推行融合政策經驗較少的學校來說,若貿然「空降」一名初級職位教師統籌校內相關工作,會有一定難度。

陳曉藝表示自己在校從事相關工作約7年,學校亦積極推行相關政策,如按學生能力分配不同程度功課,故對SEN學生有一定認識。她指SENCO最大的難處是要推動全校一起參與,若部分學校的SEN學生較少,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學生需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表示,預計2019/20學年,所有官立及資助中小學均有統籌主任;另將檢討試驗計劃成效,估計最快明年11月完成報告。